2023年传统文化学习感悟11篇【精选推荐】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第1篇本学期的选修课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颇深。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学习感悟11篇,供大家参考。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11篇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第1篇

本学期的选修课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颇深。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在上个世纪之初轰轰烈烈开展地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此后,直到现在,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才发现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在发展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各种事情的解决,如评职称,重大课题立项,各种评奖,均离不开人情。人情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的万金油。集权,即大权独榄,什么事都由有关领导说了算。结果只能是脱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正常秩序遭破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第2篇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张 晓 红

初学《弟子规》,看到首孝悌,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好像真没怎么尽过孝,惭愧!想起小时上学,教师就讲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总以为是自己有钱了,有能力了,才能尽尽孝心。在外上学了,上班了,结婚了,有孩子了,感觉跟父母离的更远了,也更少了关怀与孝顺。以前每次回去都很少跟父母沟通,很少做过什么家务,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让干个什么也懒的去干,就是做也不及时,仿佛是个外人一样的处之。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跟他们顶嘴,闹矛盾,拍拍屁股就走了,根本没有顾及他们的心情。现在读了《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感觉很无地自容。教养自己那么大,怎么我依然像个孩子一样的不懂事呢?现在自己孩子也上学了,自己做的榜样在哪里呢?深深自责的同时,我因为工作原因,争取一星期或两星期回去一次。说实话,看到父母不知何时变白的头发,累弯的腰,我的心像是被揪一般,不用再叫我,我主动去抢着干家务,只要他们能干动的,我也一定能干动。其实他们也不图我多有钱多有能力,健健康康,和和睦睦,有时间一家人陪着吃顿饭,聊会,就已经很满足了。这点为人子的,我一定要努力尽心做到,这也是《弟子规》让我学会一个做人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对“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的思考,以前一直觉得,人比人气死人,人家有才华,比什么,再学也赶不上,就这样吧,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安慰自己。学了这几句后,觉得自己很颓废,很堕落,怎么会没有上进心呢?就算不如别人,也应该努力的去充实自己吧,如果自己不努力,那永远赶不上别人,天资短浅,勤能补拙吧。自己跟自己的昨天比,一天一小步,水滴石穿,总算努力过吧!

然后是对“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的理解。联系到工作当中,感觉没有个计划。这也急着做,那也等着完成,这个没做完就忙于另一个,眼高手低,结果一件也不能圆满完成,还会给工作造成麻烦,不能及时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反而还感到委屈,是在干啊,怎么达不到效果呢?原来是犯了“紧有限,宽用功”了,只是想着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事倍功半。理解“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后,对工作方法有了重新的认识,要一头一头的来,仔细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不可急,要用心下功夫的做好每一样工作。再一个要专心,一切以大局为重,不可做工作以外的事,不然不但不能完成领导交托的任务,反而会令自己手忙脚乱,得不偿失!

以上,是我学习《弟子规》浅显的认识,以后继续学习,领悟,努力改善,把它用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努力践行。正确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以身作则,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一已之力!

20xx

年2月23日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第3篇

学习传统文化感悟

李玉萍

经过传统文化学习,我内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感悟最深的是“百善孝为先”。许多老师走到台前去分享自己的感悟,流着眼泪忏悔自己之前对待父母的不敬和不孝,也表达了自己以后还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公婆,给孩子树起榜样,都不希望等到“子欲养,亲不待”的时候再来后悔。除了体会到对待父母的孝心,还明白了对领导的恭敬心,对同学的爱心,以及对自己的信心。

每次吃饭前的感恩词诵读,让我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感恩。学习的三天中没有出现浪费粮食的现象,教师们都自觉地按量取食,吃完后将自己的饭盘擦拭得干干净净。

教师们的感悟和改变确是明显的。希望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全体同学和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传统文化的星星之火能在新城实小燎原!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第4篇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成长之路

大家早上好!我是国学讲师团成员之一,来自集团总裁办的杜潇。于20xx年5月加入滨河集团这个大家庭,主要负责档案室的工作,至今已有一年的时间。20xx年7月加入国学讲师团,很荣幸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学习的心路历程,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共有三个部分:

一、我为什么要选择加入国学讲师

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三次蜕变。

三、立志于学。

一、我为什么要选择加入国学讲师团?

学生时代的我曾学习过《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当时的我更钟爱古诗词,对古诗词有着特殊的情怀,自己从古诗词中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意境和心情,用心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怀。

喜欢李白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然而自从20xx年参加工作以来,每天都很忙碌,为了生计而奔波,根本挤不出时间去学习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学也是学习一些工作方面的专业技能。步入社会的我,渐渐地迷失了自己,为了追逐名利而变得浮躁,内心时而感到茫然,莫名的空虚,自己学了这么多年,最终竟然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去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然而年近三十岁的我,却活的一塌糊涂、一事无成。20xx年是我人生中的低谷,年近三十岁的我,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没有男朋友、没房没车,和同龄人相比我什么都没有,意志极度消沉失落;

20xx年又是我人生中的转折点,我有幸加入滨河这温暖的大家庭,公司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十几年如一日的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事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在这里我有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尤其是国学讲师团的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无形地吸引了我,像自带光辉的太阳,向大家源源不断的传递正能量。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此时的我不再困惑,突然顿悟:学习真正的意义,不仅是要学好文化知识,而是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修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其实自己一直挺幸福的,有家人的陪伴、有朋友的关爱,都被自己无形的忽视了。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不是躺在床上睡到自然醒,也不是坐在家里无所事事,更不是在商场随意购物;
而是,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幸福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我渴望成为国学讲师团的一员,做一个性格沉稳温和、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内心强大富有感染力,向大家传递正能量的人。同时自己也很有压力,迟疑许久不断的做思想斗争,自己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讲课,更不想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张志霞老师告诉我,人进步的最好方法就是去接近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别想那么多先加入讲师团,你多听、多学、多问,受周围人的影响,长期以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你就会有所进步的,不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就讲自己的学习体会、亲身经历就可以,终于在张志霞老师的开导和鼓励下,才鼓足勇气决定加入讲师团。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有所改变。

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三次蜕变

(1)初识感恩

我记事比较早,一周多就开始记事了,每年我过生日,妈妈都会带我去照相馆照相,这是我家的传统。大家可以看看我小时候的照片,百日留念、一周留念、这是两周留念,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有所异常?细心的人,可以看出两周留念的照片,撅着嘴巴很不开心。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我想吃香蕉,妈妈不给我买,我就给我妈谈条件说自己不想去照相,想吃香蕉,结果谈判无效,还是被我妈无情的拖到了相馆,照相的时候,摄影师还让我笑笑,自己的心情本来就不好,哪里笑的出来。最糟糕的是他们为了逗我笑,居然还让我拿一根假香蕉,讲到这里,我两周留念的表情,大家都能理解了吧!看把我气的,当时的我就觉得自己过生日,家人应该宠着我、让我开心。多年之后,我才意识到年幼的我是多么的无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如果玉不琢,就不能制成器物;
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节语文课让我记忆犹新,老师问班里的学生:“你们过生日吗?”,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过生日。”老师又问:“那你们怎么过生日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爸爸妈妈给我买生日蛋糕吃。”“妈妈带我出去玩,吃好吃的。”“爸爸妈妈给我买喜欢的生日礼物”等等,气氛十分活跃,老师听了沉默不语,缓缓地告诉我们:“你们这样过生日是不对的,孩子的生日是母亲的母难日,生产时母亲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甚至有生命危险,才把你们带到这世界上,不赞同你们用这样的方式去过生日,为自己庆生,建议你们要多陪陪自己的母亲,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听了老师的话,我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惭愧,从那以后,我换了一种特別的方式过生日。我生日当天,会给妈妈小惊喜,买妈妈喜欢的礼物(如饰品、鲜花、护肤品、衣服等等),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现代诗《感恩》,写出了我的心声,借此机会分享给大家。

《感恩》

我已经习惯了你们的关爱,认为那是理所当然,渐渐忘记了感恩,忘记了说声谢谢。

是你们让我过上幸福的生活,并无忧无虑的成长,而我却无暇去感恩,甚至把感恩置于遗忘的角落。

感谢你们,是你们创造和守护了我的生命。

感谢一路有你们,给予了我无比的快乐。

我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品味生活,去感受生命的真谛。

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蜕变。

(2)学会感恩

在上高中之前我是和外祖母一起生活的,假期才回自己家,每次我回自己家里,心情总是别样复杂,有回家的渴望期待和兴奋,也有报复父母的想法,我在外祖母家住和自己家住的表现截然不同,回到家我压抑着自己对父母的想念,故意制造麻烦,挑起事端,和姐姐、弟弟不断的发生不愉快、争吵、甚至打架,使家里乌烟瘴气、鸡犬不宁的,我报复父母的目的达到了,只是一时觉得解气、痛快,每当我看见爸妈因为我生气着急心里也很不舒服,并没有真正的开心,我就是心里有怨气,不理解爸妈为什么不让姐姐、弟弟去外祖母家住,偏偏把我送去,心想肯定是我哪里做的不够好或者是爸妈喜欢姐姐和弟弟、不喜欢我,这就是我心里的一根刺,深深的扎在心里很久,不断的折磨着自己,从小我就缺乏安全感、严重缺爱。这是我心里不被人知的秘密,从来不曾向任何人提起过,直到自己上高中。

我在旭光中学上的高中,旭光中学很重视儒学文化,初次接触学习了《弟子规》,弟子规中的“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作为兄长的要爱护弟弟,作为弟弟的要尊重兄长。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心中的怨恨折磨着自己和家人那么多年,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这一句触及了我的内心深处。

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要改变自己,尝试和家人敞开心扉,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在和妈妈推心置腹的交谈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爸妈并不是觉得我不好,更不是不喜欢我,我和弟弟年纪相差两岁,爸妈照顾我们三个孩子确实顾不过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属无奈才将乖巧懂事的我送到了外祖母家生活。爸妈心里也觉得愧对于我,每次想对我好,都被叛逆的我,冷漠的拒之千里之外,我的父母也痛苦不堪不知道该如何和我沟通、如何教育我。

家和万事兴。爱,可以融化一切,包容一切。中国式家庭缺乏对爱的表达,家人之间应该多沟通、适当的表达爱,语言表达或肢体表达,有一个词“肌肤饥渴”,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有适当的肌肤接触,例如拉手、拥抱、亲吻等。这样可以有效的增进亲子关系,给孩子安全感。由于我从小缺爱,一直在坚持这个方法,每天早晚都会和妈妈深情地拥抱一下,效果确实不错,大家有机会可以尝试一下。

通过这一次沟通化解了我和家人之间多年的心结,遇到问题不再是一味地逃避,敢于正视问题的本身,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体谅父母的不易,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也包含在其中了。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蜕变。

(3)立世之道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那么自己又该如立世呢?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做事,先学会做人。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我有一位女同学,人长漂亮,家境好,我们还没有毕业,同学的家人就已经托关系给她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我很是羡慕她,她的工作是内定的,但应聘的人多,需要走个形式,面试之后在公布名单,这一面试可好,我的同学被无情的刷了下来。我就纳闷,不是托关系,不是内定的,怎么还能刷下来呢?我同学被刷下来的原因让人意想不到,就因为她踢门而入,破门而出,面试考官直接把她除名了。就因为不懂礼,丢了一份好工作,想想也挺可惜的。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ju)无輗(ní),小车(ju)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孔子说:“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有一个成语叫“食言而肥”,说的是春秋鲁国有一位大臣叫孟叔伯,惯于食言,在鲁哀公举办的一次宴会上,他想让大臣郑重出丑,就说:“郑先生怎么越来越肥呀!”,没想到郑重回答:“食言而肥”,意思是说,我老不遵守“信”,总是食言,故而越来越胖了。

“信”是一种人际关系。人们常用“一诺千金”来衡量“信”的价值,其实,何止千金,“信”值一个人的一辈子;
“信”是人际联系的纽带,没有了“信”,谈不上有效的合作。

“信”是靠“践行”实现的,要多做少说,守信可以提高自己的信誉;
贪欲往往使人“变节”,不再守信,切不可失去“做人的底线”。对他人,多助人,勿栽刺;
多合作,勿拆台。赢得他人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别人也愿意帮助你,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学会立世之道,知礼、明礼、守礼、诚实守信,是我人生中的第三次蜕变。

让自己改变成长的方法,无非有两种:第一种是碰壁,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然经历,自己亲身经历过,痛苦过、挣扎过,再冷静思考,不断沉淀才会有所改变去成长。这是需要付出时间、血和泪作为沉重的代价;
第二种是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运用借鉴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避免自己再继续走弯路、避免自己上当受骗、减少自己在社会碰壁的次数。学习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启迪人生智慧,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三、立志于学

我们国家很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央视一套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将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在节目中被再次创新性传唱,让大家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喜爱传统文化。

《杂诗 其一》

东晋-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联合国曾发文表示“青年”的定义是年龄介于15岁到24岁之间的群体。此语引发90后大规模自嘲感慨“中年危机已到!”一时间,关于年龄的焦虑蔓延开来,但也有人理性发声,以便诸位恐慌年龄的朋友们成功“渡劫”,各位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恐慌年龄、是否有“中年危机”,我个人有“中年危机”,恐慌年龄,提到年龄就开始焦虑,感觉自己没怎么过,都已经三十了,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停止,不想再继续长年龄了,想到这里心里不由的感慨万千,五味杂陈。

然而“中年危机”不是今天才诞生,“年龄焦虑”也不是时代独有,千年前陶渊明早已看穿一切,并向我们丢出一个最佳解决方案:“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少年立志,其实不光是在二十岁的时候,你才可以立志,如果你觉得真的有必要,或者你真的感觉到了,随时都是你立志的开始,随着你立志的开始,随时都是你年少的开始。“及时勉励”才是中年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一句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任何时候发现岁月的可贵,抓住时间,好好的度过自己的每一天,什么时候都不晚。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那该如何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
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1)持之以恒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禾苗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的肉眼没有察觉到。读书也是如此,学问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增长。只要勤学不辍,持之以恒,自然日久见其功;
学习一旦中断,所学的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遗忘,犹如磨刀石不见其损,但日有所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
中士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
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2)身体力行

克服惰性,改掉自己的坏习惯。每天进步一点点,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多听、多学、多问、敢于实践、勤思考,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诚于内而形于外。身教重于言教,首先自己要做到身体力行,从而推己及人,影响身边的人。

回顾一下今天我所分享的:

一、我为什么要选择加入国学讲师团?我渴望成为国学讲师团的一员,做一个性格沉稳温和、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富有感染力,向大家传递正能量的人。

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三次蜕变。

1、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

2、体谅父母的不易,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也包含在其中了。

3、学会立世之道:知礼、明礼、守礼,诚实守信。

三、立志于学:“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任何时候发现岁月的可贵,抓住时间,好好的度过自己的每一天,什么时候都不晚。

1、持之以恒

2、身体力行

感谢公司为我们创造这么好的工作平台,营造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和鼓励,我将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跟随公司的脚步,为共创滨河美好明天,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感谢大家的聆听!

(杜潇)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第5篇

中国传统文化之感悟

我们经常用“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形容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当我们真正想说传统文化有什么时,却总是会吞吞吐吐说不上来。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不知不觉就被文化的魅力所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它。中国的节日—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春节,这么多的节日让我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节日?它们是怎么形成的?然而,节日文化仅仅只是中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之冰山一角。文化,这个深不可测的事物就在我脑海里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总有一段时间--我老是向老一辈的人问关于我国节日的问题。总有一个念头--在大学我一定要选修中国传统文化课。总有一种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么博大精深。因此,我对所学的传统文化课之感悟总结为四点。

一、中国科举制度之感悟

在我的印象中,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好像有禅让制、分封制。然而,这些只是皮毛。通过对科举制度这节文化的学习,我了解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也对这很感兴趣。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 才”了。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乡试考中为贡人。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这样的科举考试也许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公平的制度,不计其数的人不惜花费一生去考试。这样的制度既有利又有弊。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 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作弊成风的真正原因。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二、中国礼仪文化之感悟

经常看电视剧,我们就会知道我国古代的礼仪非常有意思。什么宫廷礼仪---见了臣子见了皇帝要有三头九叩。草民上县里告状要给县令磕头。其实,还有好多好多的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奠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古代政治礼仪有很多,比如祭天、祭地、宗庙之祭、对先师先圣的祭奠、相见礼、军礼。

在农村,找个对象要经过很多的程序。先见面,如果愿意就拿一点见面礼,接这就是相家。这也是中国古代传下来的礼仪吧。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有的礼仪文化,了解礼仪文化对以后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中国建筑文化之感悟

现代的建筑都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形状是各种各样。比如悉尼歌剧院、鸟巢、水立方,都是很有艺术的。然而当看到中国古代建筑时,我们就会更加惊讶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国古建筑是那么奇特,那么让人难以想象。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 心,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 “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圆明园是宫殿与园林的完美结合体。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除此之外,还有雍和宫、布达拉宫、大明宫、建章宫、未央宫等都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高超水平,都是中国古建筑的杰作。其实不止是皇宫建筑水平高超,古代皇帝以及达官贵人的陵墓建筑也是很有特点的。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只说秦兵马俑的建造就已经让全世界人折服。

四、中国宗教文化之感悟

我记忆中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教。这是世界最大的几个宗教。我最熟悉的还是佛教。看《西游记》,知道有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他们都是佛教的,法力无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佛是一种信仰,在人心中占据很大位置。对佛教有一点了解也是很需要的。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xx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佛教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封建政治、伦理,使之更加中国化。

唐僧这个为中国佛教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因为《西游记》名垂青史。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佛教文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不可企及,如果想深入研究,也许一生也不能够说完。作为一个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可以在课堂上了解不少生活中不知道的文化,不仅增加了对民族的热爱和归属感,还更加珍惜现在大学里的学习机会。文化就是一种力量,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凝聚在一起。文化就是一个趵突泉,让我们在增加了对知识源泉的渴望。中国传统文化课将让我更加热爱文化,热爱学习。

111308304 董清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第6篇

一、我终于找对了人生的方向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后,我才知道要怎样做一个人,我才明白人生的价值与目的在哪里。

以前,我不是不努力,可以说我是一个很努力的人,甚至可以说我一直在拼命地努力。可上了十几年的学,上了十几年的班,还是不知道人活着为了啥?记得从上初中开始,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问题就一直让我迷惑,甚至苦恼。上班后,我便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视同于我的薪水与地位,认为这些就是体现我人生价值的。为了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我努力地工作,在工作中始终比较顺畅。可薪水与地位让我满足时,我也没快乐,还是心无主宰。我经常愁眉不展,难道我的人生就只是这样吗?生命就这样渐渐老去而已吗?我不甘心,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越努力,越迷惑。现在我知道,我走错了方向,当然越走偏离的就越远。

以前,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女人应该相夫教子,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从小没有父母教我。我认为女人同样要打拼天下,心里认为相夫教子的人生太没有价值。不懂女人的本分,我做女人是极不合格的,尤其是「妇功」一项,基本女人应会的,我全不会做,除了会上班。家里的活我不太会干,我们一家三口人,全在外面吃,儿子吃幼儿园,我们在单位吃食堂。当老师讲到「妇功」时,我都很惊讶,心想:女人还要会这个呀?

以前主要是思想意识不对,努力的方向不对。如今,我可以说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只要找对了人生方向,走的快点、慢点都没有关系,但人生的方向一定要对。我是幸运的,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可我知道,还有许多人,同样也很努力地追求,但没有人教他,他遇不到,仍然继续拼搏奋斗,生活在茫然与黑暗之中。所以,我认真地学习,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及所有有缘的人。

二、中国传统文化化解我多年积怨。

抚平心头重创事情要从我小时候说起。

五、六岁时,我看到有一次母亲很喜欢一件旗袍,因舍不得钱而没买,那时我就有一个理想:我长大了,一定要给母亲买好吃的、好穿的,让母亲天天享受女儿的爱心与孝心,让母亲为有我这样的女儿而骄傲。从小,我没什么大的志向,心里就想着到那时,看母亲笑容满面,我就很陶醉,我一直规划着以后如何孝养母亲。

但在我还没有能力供养母亲时,母亲就离开了我。当时我在读高中,这个打击对我来说太大了,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与父亲不是一直在外地治病吗?所有的人都告诉我,安心在家上学,母亲治好病就会回来了。我天天盼着母亲早点回家,怎么突然治不好了呢?母亲走时,我实在不明白,怎么会成这样了?我一时根本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因为在母亲治病的整个过程中,我从来没想过母亲会治不好,会永远的离开我们,我还等着要孝顺母亲呢!

母亲就这样走了,生活还是要继续,我还要上学。我认为,我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毕竟我还有父亲,我还有家。可后来,在短短的一年里,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父亲又找了一个女人,经常不回家。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下了大雪,雪很厚,骑不了车,我与一个女同学搭伴走回家。天很黑,伸手不见五指,当我们走到胡同里时,突然有一双黑手从后面把我按进了雪地里。我回头一看,一个蒙面人,我吓得大叫。也许是我的大吼大叫吓跑了那个坏人,那个坏人跑后,我瑟瑟发抖,不知道怎么回的家。

回家后爸爸还是不在,我给爸爸写封信,告诉爸爸晚上不要出去了,我很怕。可第二天,爸爸还是不在家,后来我想,不在就不在吧,我与弟弟有一个家就行。可后来,这个希望也破灭了,父亲与继母结婚,把我们的房子卖了,带着我与小弟住进了继母的家。

继母原是一个四十多岁还没结婚的女人,性格特别怪,很厉害。按理说,继母的家也应该算是我们的家,可在那个家里,我就找不到一块属于我的安全的地方,经常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遭来了大骂。当时,我只想找一个安全的角落,钻进去想我的母亲,舔我的伤口,可没有。当我们受委屈时,父亲每次都沉默,我感到父亲不再能保护我们了,不再是我们的依靠了,我与父亲反抗,我更加想念母亲。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第7篇

教育根植文化 文化引领教育

11月30日,非常有幸和学校的几位老师一起去参加“第四届河南省校园文化教育峰会”,接受了一场经典的传统文化洗礼。

一走近郑州财经学院的校门口,便被笼罩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每位学生都穿着汉服,90度的鞠躬对前来学习的老师说:“老师,早上好。”在会场门口被分成了男女两队,在他们的引领下入场,在蒙正园一位老师的领读下开始诵读《孝经》,会场四周到处都有义工们举着“止语”“请关闭手机”的提示语,一切是那样的井然有序,由此让我感受到了主办方的用心与细心。

上午,我们聆听了我们河南省一些优秀校长的分享交流。郑州管城区教育局慕局长给我们分享了《华德福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让我从中了解到华德福的教育理念是从原点出发,从儿童出发,他们在制定学段目标时,是考虑到孩子发育到什么阶段,应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新乡市育才小学的李校长给我们分享了他的“二十五字教育观”,郑州二七区培育小学的张磊校长是一位年轻的校长,他的目标就是从零打碎敲开始,从师生的生命体验开始,让学校的每个人都有梦想,先从让教师幸福开始,办一所有点幸福感的学校。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信阳市羊山中学校谈长分享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谈校长先从他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文化谈起,难忘他们的“得一门”“励志楼”“明德楼”“知行楼”“宽容门”“博爱门”,难忘他们的“会读书不如会做事,会做事不如会做人”“让世界因我而美丽”“人是什么 人什么都不是 像个空瓶子 装什么就是什么” 校园里的提示用语,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学校浓厚的传统文化和积极向上的氛围。接下来谈校长给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经典诵读,他们的诵读分四部分进行:拜孔子、请经典、读经典、分享经典。他们的经典不仅体现在诵读上,还在用他们的“零潲水”“校园义工”真正的践行着。

下午我们聆听了山东孔子礼仪文化学校金辉校长的报告,金辉以“教育的智慧”为主题,以其丰富的知识、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大家阐释了什么是传统文化、如何利用圣贤智慧进行教育、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等内容。她的讲座涵盖古今、纵贯中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寓教于乐,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整个会场都被文化的氛围笼罩着,听众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金辉校长的一句话我觉得很切实际: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是孩子一生的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与家长交流时他们大多都会说自己太忙顾不上管理孩子,拜托教师多费心,孩子最听老师的话等等。当我请求他们多辅导孩子时,有的会无奈地说不会辅导,有的会说没空,也有的只是简单的问问孩子作业写完了没有,根本不管质量。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负责,并耐心的辅导。这两类家长引导下的孩子的学习以及行为习惯截然不同。前一类学生作业马马虎虎,敷衍应付,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后一类学生作业认真,做事也认真。说话粗俗不文明的家长的孩子,不文明的行为多;
说话文明,道德高尚的家长的孩子,文明的行为多。教育好孩子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家长的密切合作,共同努力。

金辉校长说“学习传统文化是我们人生幸福、家庭和睦、事业顺心、家族兴旺的根源。”所以我们要把古圣先贤的学问用于生活和工作的点滴中去,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扎扎实实地传承下去。只有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辉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第8篇

我与传统文化的成长之路

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豆蔻年华到花季雨季,流光容易把人抛,时间一直向前从未停歇,而传统文化这颗传承希望的种子也逐渐落地生根,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矗立在我们的心中。

小学时的我们还只是懵懂学童,刚接受思想的启蒙,传统文化在那时对于我们而言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词汇而已,然而它已像一颗种子在心灵的土壤中悄悄生根,从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始我们先是折服于传统文化的文字魅力之中,到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孔融让梨,卧冰求鲤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中美德的光芒。我们慢慢开始学会分辨是非善恶,不再是单纯无知的黄口小儿。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洗礼渐渐成长,而传统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心灵的沃土中破土而出。

中学时的我们开始接触到更宽阔的世界以及越来越来丰富的知识。我们接触到更多传统文化的部分。对于他人,我们学习到传统文化中那爱护他人和担当社会的精神“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数的仁人志士,都有但当天下为民**的情怀;
对于自身,我们学习到传统文化中严于律己修养不止的精神“吾日三省乎吾身”“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都是古往今来真正精进的中国人不断修养自身以至于至善的表现。这种学习使传统文化的树苗在我们心中得以成长。

现在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更进一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仅是传承赞扬,而是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最明智的态度,这一点也是从传统文化中学习而来的时新精神,“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时新的精神体现。时新,意味着以开放的心面对当下的世界,进行适应当下、造福群生的创造。今天我们提出的“与时俱进”的口号,是与中华文明的时新精神一脉相承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要关注这一点,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树木要通过时时的修建才能保持繁盛,只有通过扬弃,传统文化这颗大树才能更加茂盛地矗立在我们的心中。

传统文化陪伴着我们一路的成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那些伟大精神,并不只是口头的标榜,而是古往今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用切实的身心实践所做的生命诠释。正是因为有这些精神和事迹,中华文明能在无情的人类历史长河中,虽历尽风雨却始终巍然屹立。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第9篇

学习传统文化与养生之感悟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寻着生命的奥秘。在长久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其实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修身养性的学问,其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而且博大精深。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合了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以及修炼的方法,它以中国的哲学为理论基础,集道、儒、佛、医、武之思想精华,不仅具有延年益寿的实用价值,而且充分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旨在表述养生对人类生命全方位的影响。它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既有理论也有方法,并且仍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

所谓养生,通常解释为保养、养护生命之义。如果深究便可发现,养生的内涵几乎涉及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涵盖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养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养身,即对身体的锻炼养护,营养卫生;
二是养神,关注的是人类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亦称养心;
三是养性,即对道德品质、精神世界的修炼与维护。以道家文化为例,《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因此,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道家

思想主张“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这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清静无为:清静,主要是指心静神宁;
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说来,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健身功法等等各个方面。返朴归真: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而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也就是说,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因此,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形神兼养: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中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用于健身、治病以及防病。

其实不论何时何地,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永远值得我们不断地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第10篇

学习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向前发展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而符合客观规律,并且非常好的世代相传的具有显著中华民族特点的风俗、道德、思想、作风 和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美德,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开天劈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

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养无限,永屹世林。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弟子规》、《三字经》、《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从政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气概、胸襟、正气、情操、奉献、修身等哲理真理,可以培养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论语》上讲“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两个字,道是本体,德是现象,我们没有办法见道,但是我们能够见德,什么是德呢?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养父母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能够见到、我们能够体会得到;
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能体会得到。在我们的人类社会里面,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的,有父子,有兄弟,有夫妇,有君臣,有朋友,都是要在人群当中生活,在人群当中就要面临着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这种关系也是道德的体现。如何处理好呢?就要“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慧幼顺、朋友有信” 这个五伦的关系,是每一个人在这个关系当中自然要承担起的义务,如果不承担义务那关系必定搞不好。做父母的要仁慈,做儿女的要孝顺。上级对下级要有仁恕之心,下级对领导要有忠诚之心。夫妇之间要有道义、有恩义、有情义、要互相的体贴、互相的照顾;
兄弟之间要做到兄友弟恭,这个兄长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兄长要恭敬;
朋友之间

要互相讲信义,这些关系是道,随顺这个关系就叫德。《孝经》里面讲“人之行,莫大于孝”,只要你是人,你最可贵的德行就是孝道。孝字就是仁爱,以仁爱之心、之行服务社会,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和谐社会。学习传统文化就是“亲仁”,这个“仁”不仅是有仁德的人,还包括这些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仁德、圣贤人智慧的结晶。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汎爱众”,把这个爱心扩展到世界就是和谐世界。

在党的**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实质,要学会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要学会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要学会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要学会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
要学会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要学会“向往理想人格”的美德和气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学习,更重要是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真用。用于启迪人生智慧、用于凝聚发展合力、用于提升执政水平、用于构建和谐社会。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是政治文明的“导航灯”;
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是修身克己的“必修课”。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中华美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主旋律,倡树文明新风。从

传统文化中学会做人、做事、共处、生活、发展。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规范个人文明礼仪,领悟、实践、传承。自觉养成“明礼、诚信、仁爱、守德”。做一个行为规范,品德良好,人格健康的好公民,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年9月3日 20xx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第11篇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之感悟

海林市第一中学吴忠华

通过这五天的学习,我感触颇深。

学习传统文化,就要从孔子那里学起。

我认为学习《弟子规》,就是孔子思想的一种具体化。《弟子规》全书以《论语·学而》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全书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分五部分编纂成书,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应守的规范。

在道德行为规范严重缺失的今天,出现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们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感到忧虑,所以在学生中、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大力推行《弟子规》,将德育生活化,成了当务之急,这也是让世风好转的必要的保证。

推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要诵读和理解。学生要诵读,老师也应该诵读。

前人告诉我们:读诵之法,必须读得清楚、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不可急躁贪快,则妄念渐少,以至於无。纵然会背,仍应“看文而读”。,悉知旨趣。通过诵读和讲解,了解《弟子规》对我们各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去践行的前提和基础。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时时处处进行提醒,让他们遇事进行反思,能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来做。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中其实都有向善的一面,我们要把这种潜在的东西挖掘出来,让他们经过不断地践行和反思,使正确的做法内化在他们的心中,并使之成为他一生所遵循的处事原则。

老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说文》里,“教”字的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这就告诉我们家长、老师以身作则的重要作用。学习传统文化,推行《弟子规》,离不开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否则,一切就会流于形式,书中的要求就不能深入到学生内心,不能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品质,发动家长协助我们践行《弟子规》活动的开展。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规范孩子行为和思想的根本。“百善孝为先”,我们要从孝入手教育和引导孩子。文化中心的老师给我们讲了个道理,也是事实:家长们自己也许在孝方面做得并不好,但他们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规》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与协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老师,如果我们在校内由我们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提醒孩子,在家里有家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督促孩子,协助我们的工作,试想,我们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们还会由孩子、家长将影响辐射开来,使我们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强,范围不断扩大,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今天,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有太多让我们觉得不好的现象,那么我们这些教育孩子的教师,就有责任改变这种现象,让家庭更和睦,让人与人之间更和谐,让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践行《弟子规》,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20xx年2月26日

推荐访问:传统文化 感悟 学习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11篇 传统文化学习感悟(通用11篇) 传统文化感悟心得体会